简介

大秦帝国风云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章 我将为君侯(2/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这样一分析,不难发现,大王实力太过单薄了,所以,把宝鼎这位宗室公子召回咸阳,对大王巩固和集中自己的王权、对咸阳政局的改变、对整个大秦国的政局走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恐怕也是大王当初极力坚持最终迫使宝鼎不得不走出乌氏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知,只要宝鼎表明了自己对大王的忠诚,展现了自己超凡的实力,那么大王肯定要重用,而且马上就要重用,因为楚系外戚对他的挚肘太多了,他已经被楚系外戚捆住了手脚,不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更预感到了大秦国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他急需打破这种权力的桎梏,急需巩固和集中自己的王权,所以他急需宝鼎这个唯一的可以与楚系外戚正面对垒的宗室重臣。

宗室封君侯有亲疏之分。比如长安君成蛟,他是庄襄王的庶子。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是韩国公主。庄襄王从赵国逃回来后,夏太后给他娶了一位韩国公主,生了成蛟。秦王政回咸阳后,只有这么一位弟弟,所以兄弟感情还是不错的。成蛟弱冠被封长安君,为了给他建功,韩系在背后出力,让他出使韩国,从韩国讨要了十几座城池。这一代宗室王孙,除了成蛟外,再无封君之人。

过去,宗室重臣樗(chu)里疾因为扶持昭襄王上位,功劳大,被封严君。然后就是宣太后的两个儿子高陵君和泾阳君。大秦历史上就这四位宗室被封君。宗室封君自宣太后开始,都是先封君,再建功,这算是宗室的特权。

宝鼎目前功劳不大,年纪也不大,还有其父公子弘谋反大罪的污点,和秦王政也仅仅是三代以内的堂弟,所以马上给他封君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凡事都有例外。现在对秦王政来说,其实完全有条件封公子宝鼎为君侯。

庄襄王是因为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的帮助才上位,因此他和秦王政在华阳太后的干涉下,先后把华阳太后的弟弟熊宸,两个侄子熊启、熊炽都封君了。若说功劳,这三位君侯中阳泉君有帮助庄襄王上位的功劳,而昌平君和昌文君则有连续平定成蛟兵变和嫪毐之乱的功劳。但昌平君、昌文君与宗室君侯一样,因为地位身份特殊,都是先封君,后立功。

文信侯吕不韦死后,目前秦国就这三位君侯,阳泉君熊宸,昌平君熊启,昌文君熊炽,都是楚系外戚中坚人物,昌平君出任相国,昌文君出任御史大夫,阳泉君出任郎中令,牢牢把持了朝政。

堂堂一个大秦国,嬴姓王族子孙竟然没有一个君侯,而楚系外戚不但有三个君侯,还分别担任大秦国的中枢大臣,牢牢控制了朝政,这个局面对嬴姓王族的权威显然是个不小的打击。如果秦王政以此为借口,非要提拔公子宝鼎为君侯,并且不惜代价与华阳太后对抗到底,那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最终只有让步。昌平君和昌文君都能先封君,后建功,而宗室王孙宝鼎已经建功了,再封君还不行?这是大秦国,是嬴姓子孙的王国,你一个楚系外戚如此压制宗室王族,未免做得太过分了。

过去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可以用嬴姓王族子孙没有才华出众者、没有大功劳为由,蓄意阻扰秦王政赐封宗室为君侯,那么现在宗室里出现了宝鼎这样一个既有才华又有大功劳的王孙,那还有什么理由阻挠呢?难道当真有篡国的心思?想仿效齐国田氏代齐,用熊氏代秦?

巴蜀人正是把咸阳局势看透了,随着宝鼎在晋阳追着楚系穷追猛打,其自身实力逐渐露出真面目,尤其是二十五年前的大秦悍将公孙豹的出现,让巴蜀人渐渐看到了真相,揣测到了秦王政的真实意图。

这对巴蜀人来说是个绝对不允许错过的机会,掌握这个机会的重要性远远大过此次把隗状推上丞相公的位子。在他们看来,只要乘着这次三派联手的机会,群策群力把宝鼎推上君侯的位子,那么隗状迟早都可以上位做丞相公,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巴蜀人与宝鼎的亲密关系,巴蜀人就此进入了大秦国的权力中枢。

一个丞相公能干多少年?大秦历史上的相国、丞相在位时间超过十年以上的,凤毛麟角,但放眼看看天下,就以四大公子来说,哪个不是执掌国政几十年,权倾一时?大秦国内的严君樗里疾、高陵君还有泾阳君,也都在中枢干了几十年,所以,如果宝鼎成为君侯,要不了多少年,他的实力就是大秦第一,不但可以与楚系抗衡,与楚系平分权柄,所有攀附于他的派系都能因此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每一个派系都有进入中枢的机会,而且还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机会。

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啊,巴蜀人如果抓住了,那才叫真正崛起于大秦。

至于君王,他高高在上,他的御下治国之道从古至今都是一样,斗争中求平衡,斗争中求稳定,朝堂之上永远都有派系之争,否则君王就危险了,所以忠臣也罢,奸臣也罢,都是伴君如伴虎,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君王常常如流水一般更替,而权臣则往往辅佐数代君王,因此,做为没有牢固根基和强大背景的普通官吏来说,赢得君王的信任固然是好,但如果靠上一个长盛不衰的如参天大树般的大权贵,那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帝国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yuchuanshuyuan.com)大秦帝国风云录豫川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