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印象宜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章 平和里三部曲(5)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平和里三部曲(5)

五、里弄印象

在宜昌,像平和里这样既有欧式联排洋楼建筑、又有海派的石库门天井式院落的建筑,彼此**共处、相映成辉的里弄还有福绥路上的覆元里,那里同样属于洋人和当时那些上等华人居住区,这样的小街小巷因为建筑坚固、实用性强,至今还在被人使用和发挥作用,虽然那些建筑早已和整座城市****,可是不能不承认,在那样的地方,在当时喧闹的市中心,这样的洋气十足的里弄表现出来的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阳光出现,宜昌城里的那些里弄醒来;可是因为狭窄的通道,在阳光没有普照到的地方,就是另一个季节、另一种景观。因为每一条弄堂都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主人,也有着自己的存在习性;因为主人不同,就会留下各种不同的气味:那些洋人散发的是哈瓦那雪茄的烟味,日本兵散发的是那种强烈的荷尔蒙的味道;我在那里留下的是挑灯夜读的记忆和《山楂树之恋》那样的爱情滋味,音像店的老板流露出来的则是**裸的金钱的铜锈味,

宜昌现存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不多,现存的那些要么屋里过道一片漆黑,墙壁上石灰剥落,年代以久的木头楼梯踏上去吱吱作响,那些二楼的板壁早就被风雨弄成黑色,到处都有老鼠、蟑螂和不知是什么留下的可疑的痕迹;要么就是因为宜昌上世纪二十年代被那些北洋叛兵一把火给烧过,要么经过了战火的破坏、日本人的烧杀抢掠,商人在光复以后没有力量恢复往日的辉煌,只是匆匆购置地皮匆匆施工,建筑材质简单,砖木结构,以木材为主,用传统的建造方式在很小的面积里面密集建筑,设计简单粗糙,住宅之间间隔狭窄,巷道、居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都很差,要么就是那些民国初年留下的洋建筑,时至今日,似乎依然是一个还能提着包包招摇过市,走出里弄就又是一位婀娜美女,不过就是美人迟暮呢。

从建筑美的角度,那些联排的欧式建筑里的结构美以及观赏美,不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那种火柴盒的住宅楼没法相比,就是后来七八十年代建的那种筒子楼、现今建起的好多粗糙的多层住宅楼,在不谈卫生条件的前提下也没法跟它相比,走在平和里那么幽深的弄堂里(宜昌话说“巷子“),不能不承认那些斑驳颓毁的欧式洋楼就是宜昌的一道风景。

于是我们就能看见那些洋楼的房间里铺垫着水磨石花形的地砖、楼上全铺木地板,据说老外住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中国女仆在地板上打蜡,保持地板的摩登与光洁;于是我们就能看见那种阔大长窗、外为木制百页窗,里装厚厚的花玻璃,有些临街大窗还装有铁栏杆;我们也能看见那些石库门有着赭红色的砖墙、麻灰色的石块墙基、向外凸出的石头门楣、方正硬朗的石头门框、磨得光溜的石阶,只是早就不见了那种可以双开扇的黑漆大门。

这就是欧式洋楼与海派石库门不同之处:一个注重实质,一个在乎外表。石库门也代表中国人的性格:场面、情面、脸面一个也不能少;这也和中华美食一样,极尽烹调之极致,做出了山珍海味、八大菜系和满汉全席,结果不过就是饱了口福而已,那句“舌尖上的中国“是最好的注解;可是人家老外却直爽得很,用毛瑟枪*着皇帝老儿的太阳穴,逼着他不得不签下城门之盟;高调重返亚洲,点名道姓的警告中国:我就是遏制你来的!于是历史的一幕又开始重演,我们似乎信誓旦旦、信心满满,可是心虚的很,看看所作所为,哪一点是针锋相对?

不过我知道,平和里在它的开始阶段还是很值得怀念的,让思想穿越一下,就可以看见那些趾高气扬的洋人、西装革履的洋行买办、衣冠楚楚的银行职员、肥头大耳的华商商行的老板、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值得怀疑的小白脸、有人**的漂亮小姐从那幽深的巷道里走出来。男人西服长杉,女人烫发旗袍,穿着讲究,举止得体,出门黄包车,家中有娘姨烧菜……所以,我相信,平和里每一座建筑物里都有一个深藏的故事,就和我一样。(20131015)

喜欢印象宜昌请大家收藏:(m.yuchuanshuyuan.com)印象宜昌豫川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