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印象宜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章 穿过宜昌老城(4)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穿过宜昌老城(4)

四、老城故事多(1)

如今走在那些属于宜昌老城区的大街小巷里除了那些拔地而起、没有任何特色的高楼大厦和住宅楼以外,总会不经心的在那些老街小巷触*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集尘,总会偶尔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故事,无论是那条沧桑巨变的新街还是不复存在的南正街,无论是那条闻名遐迩的新民街还是那条没什么名声的西平巷,都能信手拈来,说出一大堆的故事。

宜昌新民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从清朝到民国,都叫二架牌坊街。明朝嘉靖初年(1522年),为表彰宜昌人刘汉,在新民街(古称大十字街),竖起一座四拄三门,横额上刻着“圣世逸民“四个大字的牌坊。如今走在那条狭长的街道上还可见泛光的青石板、街边还可见古朴的老屋子,就自然有了些回到明清时代的感觉。

刘汉是刘一儒的祖父,也是刘氏家族的长房长子,当家后修身正心、和睦兄弟、敬奉长辈。姑母外嫁,膝下无子,孤寡年迈生存无计,刘汉就将姑母接回娘家颐养天年。在刘汉的管理下刘氏家族四世同堂和睦相处。有一年,街坊郑仁与人口角,殴伤他人,被罚流徒安徽凤阳垦荒一年。明朝规定交钱可以赎罪,郑仁就想卖儿筹钱。刘汉知道情况后,主动帮郑仁交清赎罪钱3100贯免除了处罚。郑仁闻讯后,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刘家大院给刘汉叩首谢恩。

在刘汉因势利导的感召下,那条街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照应,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当时的县衙据此将这条街命名为太平街,还竖起一座牌坊表彰刘汉的善举。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刘汉的孙子刘一儒任刑部左侍郎。朝廷为了表彰他的执法有度、公正廉明,在太平街白衣庵前(新民街中段)又修建了一尊大廷尉牌坊。一条街两架牌坊,同出一门,祖孙二人,各据德政,互不恩荫,在宜昌实属罕见。

1949年宜昌解放后,二架牌坊街改为新民街。如今新民街口1号的那栋两层的古朴老楼依然是这条百年老街的招牌,虽然这座被专家鉴定为宜昌开埠以前、距今有200年的老房子实在是其貌不扬,布满了烟尘,年久陈旧,不过靠近细看,仍可见其暗红色的梁枋构架,古韵犹存,据建筑专家介绍,这栋单体商铺建筑的营造方式、尤其是细部建筑处理,只在鄂西川东一带盛行,极具宜昌特色。

那栋小楼的楼板还是原始的,踩在上面吱吱作响,百余年过去了,依然严丝合缝,没一点缝隙;房间的墙壁依然保持灰砖的本色,乳白的灰缝纤细、匀称、雅致,那股古朴文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木楼一二层结合部的那个S形的卷篷,这种轩篷造型在古建筑术语中称鹤胫轩,和仙鹤的脖子有几分神似,宜昌保存至今的屈指可数;小楼依然保留了穿架式榫铆结构,由房梁和木柱承重,不过,10年前房东将原来的小瓦坡*换成了石棉瓦,这也是一点遗憾。

离开那栋小楼,如今尚未被改造过、即将被美岸长堤第三期项目拆除的新民街仅剩下百余米。继续前行,逼仄的巷道两旁是那些老房子,低头看,路面残留的青石板、居民家门前的石墩历历在目;抬望眼,破旧的青瓦房、长草的马头墙、满是灰尘的雕花木窗、几乎看不出原来模样的砖刻门楼、被砸掉招牌的石匾依然挂在门楣上。新民街4号也是一座明清时代的商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实体,仍可见其暗红的梁枋构架和依然完好的立面形象,古韵犹存,房屋细微之处的雕琢花纹十分讲究,花纹图案有鸟兽、云纹、卷草、夔纹等。从这些考究的商铺可以想象,那时这条街上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喜欢印象宜昌请大家收藏:(m.yuchuanshuyuan.com)印象宜昌豫川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